第183章 解锁陆成安的动态皮肤荡寇清海!秦王的最新套路!

大晟朝的江南地区,遭遇倭奴海寇的进犯,这无疑是正英朝的一件大事,也正是从这里,揭露了大晟朝目前缓缓走向腐败的朝政。

陆成安走进太和殿的时候,路过的太监向他小声地提醒了几句,让他顿时知晓了殿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。

又看到传令的太监朝着宫外快马加鞭的身影。

陆成安在心里暗暗想到,没过多时,就是他这个萌新要跟朝中大佬过招博弈的时刻了。

他走进殿内。

首先看到了两边端坐着的晋王、秦王殿下。

“汉王殿下到——”

入主东宫的汉王殿下,换了一身漆黑色的蟒袍,腰间挂着一道金色的丝带,从这套足以称得上是太子仪仗来形容的皇袍来看,身份之尊贵,当下是展露无遗,她走入殿中,微微施礼,坐在右手边的第一座。

要传唤大臣过来,还需要一段时间。

正英帝之前对陆成安的【改土归流】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,现在晋王和秦王的再次推举,自然是让正英帝对陆成安的本事有了更深的好奇心。

不过【改土归流】是大局上的策论,更类似于一种克制土司的政策推广,跟这次急报中的战事毫无关联。

这两者是有很大的差别,所以正英帝也不对陆成安抱有太多的希望,他认为晋王和秦王在此推荐陆成安的主要原因。

完全是因为他这个父皇对陆成安的【改土归流】策论大为推广,所以自以为是地揣摩他的心意,认为他正英帝要‘重用’陆成安,于是顺水推舟,既迎合他这个父皇的心意,又卖了陆成安一个面子。

正英帝看了陆成安几秒钟,手上拿起那份标红的奏疏,淡淡道:“朕召你来,你可知道缘由?”

“臣不知。”陆成安低头道。

正英帝一字一顿道:“你是南方人,你应该是知道这时常进犯朕大晟疆土的倭奴吧?”

知道,这可太知道了。

放地球上,这可是自大唐开始,就不断跟中国对着干的国家。

而大晟朝所处的位置,毫无疑问就是华夏族群的地域,最为重要的是,大晟朝在前晟时期是跟大秦同属本源的关系,而后晟所处的时期,更是大汉王朝的重要关头,陆成安对这里的土地,这里的人,是有认可感的。

说实话,真要翻一笔账的话,日本和地球上的华夏族群第一次的交手是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战,这一战,华夏民族是处在唐高宗李治的统治时期。

此后,明朝时期、清朝时期,跟日本都有多次的交手经历。

近代历史,更是有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。

对于日本这个国家,陆成安是有很多想法的,但这次大晟朝遭遇的倭奴海寇进犯,里面的成分复杂,完全不能看做是海寇犯边那么简单。

在模拟中可以看到,这是涉及了一场沿海世家、走私商人、倭奴流寇之间,三方博弈的大案,还是大晟朝的六大案之一。

陆成安现在的脑子很清楚。

查,是一定要查的,但肯定不是现在去查。

现在还是把这个事情想的简单一些。

只当成是倭奴流寇的进犯来处理,是最好不过的处理手法。

毕竟如果要去深究这个案情,整个情况是过于复杂,而且牵扯甚远,一个弄不好大晟朝自己内部就提前崩盘了。

陆成安在模拟中查这个案情,是把自己也弄的是九死一生,不是被一位锦麟卫救下,他早就死了,还解锁什么四大案的本纪?

这样简化下来,单单对付一帮倭寇。

陆成安都不需要苦思冥想什么劳费军力的办法,就能把倭奴们给收拾的明明白白。

“臣略有所知。”陆成安立即说道。

还未等陆成安说话,说出自己的看法。

正英帝冷笑了一声。

“这海边的倭奴不安分,这些日子来,竟然聚集了一股兵力,来攻朕大晟朝的城池,还有一位江南地方的总兵前去抵抗却兵败身亡。”

“这小小的倭奴,都成了朕的大患,你说,这可笑不可笑?”

正英帝对于这件事情,耿耿于怀。

因为倭奴的来历,正英帝不可能不知道,作为皇室中人,还是泰熙帝唯一的儿子,他从小接受了最好的教育,有大晟朝最全面的知识。

正英帝知道倭奴是来自于海的对面。

在泰熙帝时期,这倭奴就经常来找事,还打到新罗、百济那里去了,这俩小地方的人来大晟朝求援。

结果泰熙帝派出官兵,轻轻松松就把进犯的倭奴给打碎了,还缴获了一批俘虏,发现这倭奴人的身材普遍矮小,厉害的地方是这些人有股狠劲儿,不怕死。

但,有了先帝轻松取胜的例子,正英帝就奇了怪了,怎么到他手上,还能有总兵输阵输给倭寇,甚至还战死了。

这一点,是正英帝最想不明白的。

其实,倭奴厉害的一部分问题还是在于技术外流这一处。

日本的学习能力,是公认的厉害,他们学到了东西,是真用,从实际的角度出发,当时日本太刀的一个质量,其实在整个亚洲地区算是独一档的存在。

因为日本他们所制作的刀具技术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源于中国。

唐朝时期,日本人偷学了很多唐代的锻造刀具的技术,并且中国唐代一些制作刀的技术,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地失传,但是这样的技术却在日本仍然能够见到,并且还将这些技术不断研发。

日本太刀的厉害之处,更是达到了朝贡这一档,大明甚至很乐意接受太刀的上贡,可见太刀做工精细又锋锐的特点。

虽然官方很鄙夷地将其称呼为‘倭刀’,但明朝中后期按照‘倭刀’的制式,制作了很多本土化的刀具成为军方的制式装备。

而只要有交易过、有互市过、有文化上的来往,大晟朝跟唐朝的情况是一样的,这种技术外流是完全阻挡不住的。

故此,日本有了技术,又有巧匠,做出颇具自己特色的刀具,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。

而时常在东南地区找事的倭奴海寇,陆成安清楚,这不是日本官方的士兵,是流亡在海上的一群亡命之徒。

从战略角度而言,日本攻打大晟朝,就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情,战线拉得太长,它就算是真有这个想法,也必须先从朝鲜半岛开刀。

何况现在的日本根本就没这个战斗力。

所以,这股在东南地区的‘倭奴海寇’,必然是人为蓄养的一种为利益所驱使的雇佣兵。

但背后是谁蓄养的,那就不为人知了。

陆成安可以肯定的是,养这些倭奴海寇的人里,两国的走私商人必然是其中之一。

可能日本官方也有可能是蓄养这批倭奴海寇的背后主使人。

毕竟把大晟朝的商品弄到海外,是一个非常暴利的生意。

倭奴海寇演都不演,初始交易都不想做,直接就抢了卖,这样的无本买卖,收益实在是太高了。

所以,混杂在东南地区的倭奴海寇很难处理,因为他们都不是一个整体,是多个不同团队组合的。

有的是海外的,还有的是大晟王朝自家的人,当地的乡绅、官僚、驻军甚至是世族都混在里面。

有些人甚至白天是大晟朝的渔民,夜里换身衣服,就成了倭奴,装成‘倭奴海寇’来抢别人家的生意。

这才是倭奴海寇源源不断出现的原因。

背后隐藏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,这批人死完了,还有下批人来,无非就是换批人给主子效力。

而为什么这群人的战斗力凶悍,一个是由背后主子提供的装备足够好,一个是都不怕死,都是亡命之徒,有金钱作为自己的信仰,这样的情况下,造成的破坏力能不大吗?

搞不好这群亡命之徒的战斗力,因为装备质量和单兵作战凶悍程度,会比日本的官军还要强几个档次。

殿外,太监用着尖利的声音喊道:“长孙明、蒋德、陈禹斐到!”

话音落地。

“宣他们入殿。”正英帝转移了话题,很显然他不认为陆成安有什么好办法,现在只是趁此机会,闲聊片刻,真正解决问题的人,他还是寄希望在丞相和其他大臣的头上。

没多时。

长孙明身着官袍缓缓入殿,在他身后的三朝元老蒋德、吏部尚书陈禹斐。

喊上蒋德是因为前朝就有倭奴海寇犯边的事情,蒋德当时是处理这些事务的老臣,应该是熟知如何对付这些倭奴的。

这三人来之前,就问过消息。

而且最近东南那块地方,也的确不太平,所以早就做好了准备。

在正英帝又将之前的内容说了一遍。

三朝老臣蒋德立刻执手走出阵列道:“陛下,臣以为这些倭奴海寇攻城,为利而来,若是无利可寻,自会消退,依臣之法,可根治海寇。”

“故此,老臣认为,东南沿海这边应当执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,严打朝中腐败,将那些和海寇勾结的百姓绳之以法,彻底掐断我朝和外界的互市通道,如此一来,这倭奴海寇随风而灭。”

正英帝听到对方刚正不阿的洪亮声音,不得不说,气势好,听起来就感觉对方说的很有道理。

但是长孙明只是瞥了一眼,不动声色地摇了摇头。

吏部尚书陈禹斐听后,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蒋德这套刚是刚了点,说还是说在点子上的,这些海寇是因为利益而诞生的,只要让他们无利可图,不就自己消退了吗?

陆成安听后,直接站了出来道:“陛下,此事万万不可如此作为。”

正英帝看向陆成安,不禁迟疑了起来,之前问陆成安不说话,怎么三朝老臣蒋德一说话,陆成安就出来说不是了呢?

当然不是陆成安故意挑准了一个时机出风头,而是蒋德这个办法,是找死之举啊。

蒋德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严打。

加强海禁的政策。

说白了,就是一刀切。

通过这次倭奴进犯的事情,严惩腐败、走私行为,加强海禁,使得从本质上,让这一条利益链消失。

可是这严打政策,只会招致当地官员阶层与底层百姓的反对。

因为除了倭奴海寇要在海边讨生活,当地的百姓和商人也要在海边讨生活。

以至于当地的官员都将这条利益链当成了自己中饱私囊的工具,这让官员们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商人、老百姓这些大小走私集团的保护费。

对于那些在海上讨生活的商人和老百姓来说,海禁政策下,海商利润实在太过丰厚,虽然要贡献一部分保护费给官员们,但还是有赚头。

因此,他们对于腐败,可以容忍。

蒋德的一刀切,是什么操作呢?

相当于是让两帮人都没有活路,加强海禁,不允许官员们收海商、百姓的保护费,百姓和海商不能做走私生意。

当然一定程度上,这倭奴海寇也没办法做走私了,他们没有了收益来源,失去了经济作为支撑,倭奴海寇也消失了。

但是,你这一招割裂了太多人的利益,你敢这么做,不出一个月,当地的官员们就能想办法让你死无葬身之地。

倭奴海寇之乱,严格意义来说,就是海禁政策之中衍生出来的一个背景情况。

大明朝有个呆子,叫朱纨,时任东南总督,他就是严打派的代表。

提出来海禁之后,没有多久就被迫自杀。

他就是用这一套一刀切的办法来解决问题,结果被人给先解决了。

是个好人,也是个可行的办法,但是在封建王朝,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,就是取死之道,而且海禁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。

闭国锁门先不说,还让沿海很多的百姓少了一个讨生活的方式。

“蒋公若是那么做,我只怕是大祸将至。”陆成安正想把心中所想全部说出来,又欲言而止,他只能这样去提醒。

因为海禁政策,是大晟王朝祖上留下来的一种政策,陆成安怎么敢当着正英帝的面前说海禁政策带来的种种问题,再把走私、和那些收取贿赂的沿海官员曝光出来。

他陆成安,命不要啦?

这波仇恨,陆成安敢硬拉,足够让陆成安死一百次。

其实蒋德话说到这里,又有陆成安的这一手暗示,是让正英帝已经回想过来这些地方到底出了什么样的问题,他秘而不宣,故作不知。

陈禹斐已是恍然大悟。

长孙明讶然于陆成安的见识,东南地区的情况错综复杂,影响牵扯甚远,他也不敢擅动丝毫,这次只想纸糊一下,把这些倭奴海寇杀了便是。

至于怎么根治,长孙明不想去想办法,而且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。

陆成安能想到蒋德这套办法是找死的行为,在某种程度上,已经是非常高明的了。

“父皇!”晋王扯了扯嗓子道:“按儿臣来看,这倭奴海寇不就是为了做生意来的吗?我们放宽乃至取消海禁,那么倭奴不就消失了,还能让老百姓去做生意,甚至百姓们为了生意,也会跟这些抢劫生意的倭奴干起来,不再出现勾结倭奴的情况,如此一来一些不好处置的问题和海寇进犯的问题,咱们一口气全都给解决了。”

晋王眨了眨眼睛,对着陆成安暗送秋波。

陆成安没有想到,晋王会跟他一唱一和,唱双簧。

晋王殿下!你是我的超人啊!

海禁的政策,绝对不能让他这个作为臣子的人来提,因为会成为很多人的靶子。

可能正英帝也会因此怀疑陆成安的成分是否沾了些问题。

但是,由晋王提出这一块的问题,作为皇室,晋王是不怕被正英帝骂的,而且海禁的政策,是祖上留下来的政策。

是谁的祖上?

那是晋王的祖上,是正英帝的祖上。

他们讨论,就不会有半点的问题。

陆成安立刻接过话柄,“殿下,海寇抢劫,还有一部分的原因,那就是我们在沿海地区的军事实力太弱,抢劫的利润实在太过丰厚。”

“若是没有剿寇震慑贼寇的话,他们该抢的还是要抢。”

“我们开放对外贸易的前提是,你得有充分的实力去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。”

不知不觉中,陆成安和晋王之间的一唱一和,成为了话题之中的主角。

“所以,依你之言,开海是一件好事吗?”正英帝忽然的冷哼声。

打断了两人在台上的‘眉来眼去’。

这让陆成安立刻停下话语。

低下头来。

“开海,不该是你来提的。”正英帝淡淡道:“这是朕的家事。”

正英帝心里不由得有些泄气,陆成安说的越明白,正英帝越清楚陆成安说的是对的。

原本今日,正英帝是借此机会狠狠地敲打一下陆成安。

怎么说,这陆成安也是去长孙家这边赴宴的人。

长孙明是借着他的名义拉拢士子,这样的做法,让他这个当皇帝的,很不爽。

所以,正英帝是想要整治一下陆成安的同时,也敲打提醒一旁的长孙明,好让陆成安和长孙明低调做人的。

谁晓得...这次唯一一个提出来解决办法像模像样的人,竟然是陆成安。

这让正英帝心里愈发重视陆成安。

整治陆成安可以不去做,但是敲打长孙明是必须的。

不过,开海这事儿,的确不该让陆成安来提,万一被有心人注意到,对于陆成安而言是一桩祸事儿。

正英帝还是要保护一下陆成安的。

“朕现在问的是怎么解决这些海寇的进犯。”正英帝冷声道:“不是问你们这些七七八八的事情。”

“长孙丞相,依你之见呢?”

正英帝的目光放在了长孙明的身上。

“在其位,谋其职,丞相却只字不提,是觉得朕说的话不够明白?”

长孙明顿时是冷汗涔涔,跪在地上道:“臣不敢,老臣只是一时之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,真是惭愧。”

就在他话音落地的一瞬之间。

一道清冷的声音由远及近,传至殿内。

“父皇,儿臣来进献大破倭奴之策了。”

殿外,宁王的声音传来。

正英帝没有传唤宁王,宁王的不请自来是逾界的行为,但是,宁王是不能见这样立功乃至于提升父皇好感的机会,在自己眼前错失的。

机会,永远留给准备好的人。

“此图上画有克制倭刀的兵器,名为狼筅,有了狼筅,这倭奴海寇必死无疑。”宁王走进殿来,跪在地上,“儿臣不请自来,还望父皇赎罪。”

她双手呈上图纸又道:“此图乃是我和陆成安合力绘制。”

“前些时日,儿臣时常叨扰陆成安,在他耳边提及海寇之事,陆成安就以海寇的兵器特点,绘制了这样的奇门武器,不成想,今日就撞上了海寇进犯的事情。”

我不是,我没做啊,你别乱说啊。

陆成安整个人都傻了。

这不是莫须有的事情吗?

还能这样啊?

不过,狼筅的的确确是克制倭刀的最佳兵器,戚继光就是用这个兵器大破倭奴,成为了大明时期的抗日名将。

之前陆成安和宁王在剧情模式中,恰好就是大明王朝嘉靖时期的模拟朝代,当时也有倭奴海寇的战事。

托管模式的陆成安,情不自禁就和戚继光交流了一下对抗倭奴的经验,还提出了很多针对倭奴的办法。

万万没有料到,宁王直接就把戚继光发明的【狼筅】在这个时候抬了出来。

宁王嘴角微微上扬。

她的目光盯向晋王。

战意沸腾。

‘故意给陆成安添乱的东西,提出什么开海的政策,现在大晟王朝的时局能开海吗?想害死陆成安就直说。’

‘只有我宁王,才是一心一意为了陆成安好的小娇妻。’

宁王的眼神。

晋王是一下子就读懂了。

那种挑衅。

那种想要在陆成安面前邀功的感觉,跟晋王之前的想法是一模一样。

正英帝同样也傻了。

味道不对了啊。

怎么他现在这几个女儿之间的刀光剑影那么深重了,就连他都能闻到那股淡淡的杀机。

想干嘛啊这是?

而看着手上的【狼筅】图纸,正英帝又陷入了沉思。

“父皇,这狼筅,其械形体重滞,械首尖锐如枪头,械端有数层多刃形附枝,呈节密枝坚状,头部与杆均为铁制成。”

“倭刀的特点乃是一长二利三多变。”

没错,倭刀的长度是比大晟王朝的制式刀具要长出一截的,不是长枪的话,是比不了长度的。

“狼筅的长度比倭寇的长刀还要长一倍之多,武器的身长拉开了敌我双方的距离,让倭刀无法再靠近,而且狼筅不容易被斩断。”

“此前我军的刀具,常常被人斩断,还有些长枪,也因为杆的问题,易折,可狼筅不同,两段有尖利的锋刺,是能有效拦住倭刀的攻势。”

宁王徐徐说道:“这是陆成安和我相识的一位将军所诉说的狼筅威力独到之处。”

正英帝看着图纸皱眉,若有所思的颔首点头。

之前,晋王就说过她和陆成安在捣鼓什么木具生意,所以陆成安能绘制一些东西,他是信的。

宁王的侃侃而谈,晋王游刃有余地提出自己的见地。

这让被正英帝传唤而来的几位大臣面面相觑。

官家的女儿,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厉害了?

什么时候,她们有这样的见识了?

尤其是三朝老臣蒋德,他对晋王刚才的发言极为震惊,在深思熟虑过后,发现自己的确有很多考虑不周的地方,反倒是晋王想得更深一些,而陆成安在补充之后,提出来的这套先杀倭奴震慑四方,再适当放宽海禁政策的策略,听起来,好像更有道理,可行度更高。

这下,正英帝尴尬了。

他传唤了丞相长孙明过来,又喊到了先帝手下颇有对付此事经验的蒋德,还有南方重臣陈禹斐。

这三个人,蒋德是主意提出来了,但不是一个好主意。

另外两个,一个没说什么话,一个人看好蒋德的办法。

搞半天,什么主意都没出。

反而是晋王先提出了另外一种办法,陆成安借助晋王这个策略作为底子,去除糟粕后,又点缀填充了许多内容进去,使得这套办法,看起来远比蒋德的办法效率高。

陆成安这小子今日的表现,是大大出乎了正英帝的预料,毕竟长孙明看出来蒋德这办法是取死之道,但长孙明不说话,看着蒋德去自讨苦吃。

反倒是陆成安站出来说此法不可行,算是暗示提醒了一下蒋德这位三朝老臣,还提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,甚至对于倭奴的刀具,都有所准备,这让正英帝对这个家伙,更加地欣赏了起来。

当然,晋王的表现,让正英帝同样吃惊,毕竟晋王这番话,若是别人说出来,或许很稀松平常,可竟从她的口里说出来,这就实在太令人惊讶了。

一个成天只想着舞刀弄枪,一言不合就砍砍砍的存在,忽然开始能给你讲道理,分析利弊,还能思考海禁政策的问题,这还是之前那个晋王么?

所以正英帝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了。

是他平常太不关注自己的女儿了,晋王本身就有很大的本事却不爱显摆?

还是说,有人教她这样去说话了?

正英帝细细思考,感觉陆成安和晋王之间的话语,有股互相搭台唱戏,你唱我和的意思。

毕竟提出解决办法的时候,是很容易争论起来。

陆成安在晋王的策略上改进再提出自己的看法,以晋王的性子,岂容其他人对她的看法指指点点,不吵起来就算好的了,结果两个人非但没吵起来,还和和气气地继续讨论解决之法。

正英帝想到这里,也没有深想下去,无论怎么样,这对于他是一件好事。

晋王若是天天一幅养尊处优,舞刀弄枪,跑来跑去到处胡闹的样子,对于大晟皇室也是一个麻烦。

他正英帝现在还活着,所以能罩得住这胡闹的女儿。

可他正英帝有一天死了呢?

对于下一任皇帝而言,晋王的胡作为非万一演变成了作乱犯上起兵谋反,真的有人能容忍下来吗?

性子改一改也是件好事。

就在这个时候。

晋王趁势追击道:“父皇,陆成安的看法,与儿臣不谋而合,这样和儿臣合得来的臣子已经是不多见了。”

“您让陆成安在东宫为臣,实在是大材小用了。”

“这不,这图纸上的兵器,正合我意,不如...”

“您调遣一下?”

“干脆把陆成安派送到我晋王府上......”

正英帝却是用尽全力,尽量将自己的声音显得平和。

看来,还是他对晋王的期望高了。

晋王还是那个晋王,就是比之前多了些见识罢了。

正英帝的声音捎带着一丝怒意,“送到你晋王府上做什么?给你当木工吗?还是天天帮你绘制图纸,给你做兵器?十八般兵器都摆在你晋王府上?供你玩乐啊?!”

晋王心里哼了一声。

是把陆成安摆成十八般模样躺在床上。

怎么父皇对她的野心知之甚少啊?

真是一个平时完全不做事,也不懂得揣摩女儿心意的昏君。

宁王怎么能看着陆成安误入狼口。

“父皇,陆成安学识渊源,儿臣希望陆生能陪我在宫中读书。”宁王不急不缓道。

伴读,是一个很重要的位置。

每个皇女的伴读,以后,都会成为各自的班底。

汉王的伴读是几个大儒的儿子,没有什么用,而晋王的伴读则是勋贵,模拟中也见识到了,都是成为了晋王体系的完整班底。

秦王的伴读最废,是长孙家的几个族人。

她宁王的伴读同样也是如此,但是宁王的学业要结束,还要一段时间。

所以宁王毫不犹豫地就提出了想要让陆成安成为她伴读的想法。

伴读,意味着有亲近的机会。

有亲近的机会,就有笼络和得手的机会。

之前,陆成安在汉王府,那是一点点的机会都没有。

晋王的先手抢人,宁王可不会惯着。

比起汉王的温和,宁王的脾性比起晋王同样好不到哪里去。

正英帝犹豫了一下,宁王要个伴读,还是陆成安,其实对于正英帝而言没有什么损失,毕竟陆成安是个人才,放在宁王旁边,也是好事。

这可以互相学习,互相进步。

“那就让陆成安当你的伴读吧。”正英帝金口一开,再想收回就难了。

宁王低下头去,脸上的笑意已经是止不住了。

这下,她的不请自来,是赚大了。

之前她宁王和汉王有过交易,交易的内容是让陆成安每七日都来一次宁王府,结果陆成安一次都没有来。

汉王的回答是她没有权力让陆成安到宁王府上,说服不了陆成安。

这让宁王非常的火大。

现在,她自己争取到了这个机会。

看着眼前宁王和晋王的大打出手。

汉王微眯着眼睛,没有说话。

陆成安还是他的东宫臣,这是她最大的优势。

慢慢来,日久生情。

汉王就不相信自己在东宫中的陪伴永远打动不了陆成安。

看着姐妹之间,如疯狗一般的哄抢。

秦王是真没有想到。

她以为自己在长孙府上,做的事情,就已经足够疯狂了。

这总不能真让她卖身子去讨好陆成安吧?

开什么玩笑!

看着宁王顶着跟自己相似度极高的脸上,满是对陆成安的深沉爱意,秦王心里就更加不爽快了。

她必须要把宁王给掰正了。

陆成安只能是咱们大晟王朝的臣子。

不能当你们这些皇女的夫婿。

这样只会影响整个大晟王朝的统治!

真正正确的通关路线,应该是拉拢陆成安,让陆成安当你的臣子后,再把陆成安赐婚给秦道秀,然后顺利培养出陆谦己,让大陆小陆当自己的金牌打手。

最后通过自己超强的能力和大陆小陆的辅佐,开创一代盛世!

这是秦王研究出来的最新套路。

一个个都在琢磨什么呢?

三个只想着男人的蠢物!

就在这时。

汉王、秦王、晋王、宁王的脑海中同时响起了一个声音。

【恭喜你解锁陆成安动态皮肤《荡寇清海》。】

【在模拟之中,陆成安使用该皮肤时,将自动呈现动态画面。】

这下赚爆了!

晋王心中狂喜。

她已经忍不住想要直接开一把现实模拟了。

.....

.....

.....

8600字更新。

四合一。

推荐阅读:

相亲当天和亿万富翁闪婚了!叶旋霍见琛 我前女友下凡历劫结束了[快穿] 带着粮库回六零 快穿之傍上女主后我成了咸鱼 至尊废后,本宫要独宠 异世争霸:开局召唤行者武松 邪王宠上瘾:爱妃,快来睡 至尊宝典 奥法洪流 龙族世界的幕后黑手 梅夫人宠夫日常 军门蜜婚:娇妻万万岁 金丝雀 盗墓:我来自末世 我为魔帝,吞噬诸天神魔 [希腊神话]大地之父 攻婚三十七式 玄不改非[综漫] 丽人泪 极剑无情 尸祖的男宠 南西旧事 重生之最亮的星 甲铁城的刁民 我在西游当昏君 [网配]圈养与反圈养 腹黑狂女-倾城召唤师 校草殿下请表白:萌狐来袭 腹黑上司爆笑追爱计划 [银魂]伊尔迷的日常 超级当铺任务 嫡谋天下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